2013精神健康論壇

 

台灣社會的出路:轉向未來-好好活着,超越困境

 

專題分享一:天佑台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出路

 

林金源/財團法人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主講

 

各位先進、各位貴賓,還有胡董事長、陳教授、各位前輩,我今天非常的榮幸有這個機會,在胡董事長的邀請下到這邊分享一些可能各位不常聽到的另外一個面向的訊息。我經營
企業已經三十年了,現在經營一家上櫃企業,我是做醫療設備,在亞洲排名大概三十名、全球排名一百八十五左右,所以在企業經營有一個小小的成果。我是念理工的,但是我對
生命的探索這方面好像可以講是天命的追求。

 

胡教授有提到「台灣社會的出路,轉向未來」,我希望在這後面加一個「台灣的出路,創造未來」,未來是在我們手中創造出來的!台灣現在很沉悶,包括行政院長也講很沉悶!
但我自己的看法是,某些人也有這樣的共識,台灣是舉世這麼多社會裡面,唯一有機會整合東西文明,把我們帶出現代性或者帶出正在崩落的現代性,走過迷茫的後現代,然後建
立一個所謂超現代社會的文明。如果各位聽完,覺得這方面有一點點值得繼續探討,我現在是社會的義工,非常樂意和大家來探索「為什麼是這樣」。所以台灣人是有一個很大的
夢想要在我們手上實現,若這十年、二十年沒有實現的話,人類的文明就完蛋了,因為全球暖化這個大破壞、大危機就在前面!所以今天各位都要醒來啦,我們要共同創造未來!

 

在這之前,我要先放一個大概十分鐘的影片「Culture is your operating system」給各位,因為我的題目叫做「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是社會的操作系統,也是個人、家庭、
組織的操作系統,所以放給大家看一下。

 

這裡面給各位參考,有些事真的,有些是隱喻,有些是諷刺。我們今天是被綁在我們自己建立的文化,這裡面有資本主義的大文化,有台灣我們這個地方四百年來的文化,一層一層,家裡有家裡的文化,個人有個人的mental model。我們如果要突破我們現在的這些困境,坐在這邊談或是寫paper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實踐,去創造,去驗證。先設計一個心腦操作系統,然後去實踐,去驗證,然後引起大家的興趣跟接受,我們才有辦法離開現在我們自己建立的共業,或者是自己建立的陷阱,從演化的觀點來講這是再自然不過的。

 

我今天的題目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與出路」,這裡談的科技可能跟各位想的不一樣,這裡談的文化也跟各位想的可能不一樣。我很快地介紹一下我要講的內容,什麼叫做「文化」?人們秉持天性透過生命實踐與生活的歷程所創造與沉澱的共識與價值,文化是會沉殿,而且不適用就會不見,所以是演化的。這是我們老祖宗講的,易經上講的,以人的道
德實踐來開創價值,叫文化。好像文化都是好的,實際上也有壞文化。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文化、日本軍國主義文化是不好的,不好就被拋棄了,所以文化沒有一定好的。所以我
們現在為什麼會面臨那麼大的一個困難,大學一百六十幾所,我們的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現在我們所有的政府官員大多是國外回來的博士,這些人有沒有真正在
社會上實踐過?可能不多,學的又是西方的那一套,回到這個地方怎麼工作!所以文化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是真理也不是什麼,它就是讓我們能夠生存、能夠適應這個
環境、能夠繁衍下去,我們保留下來的一個共同的共識和價值。剛剛胡董事長提到,大家都在憂鬱,憂鬱有什麼用?要起來呀!憂鬱的背後是什麼道理?我們要行動呀!唯有行動
才有可能創造新局,所以在座大部分是我們中國所謂「士」的這個階級,各位有責任要共同來創造新文化,不要緬懷過去的那些文化了,那些已經過去啦!帶我們到這裡,我們謝
謝它。未來要怎麼走?新文化必須要創造出來!

 

一個台灣的教授到北京大學去,八年後回到台灣,說台灣就像住在桃花源裡不管外面怎麼樣,這有好有壞,不是完全不對。我們都講年輕人不敢冒險,這是誰的責任?包括我自己
,我也有小孩。人不敢冒險,背後整體我們社會的操作系統已經把他們帶到一個不敢去冒險的狀態。所以我們這一代,我定義是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趕快起來吧,不然就要
在這邊斷了,趕快起來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環保,二氧化碳排放量朝最壞的方向攀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造成氣候變遷、海水酸化,海洋生物的殼跟骨頭將變脆、變軟,改變海洋生命的條件。對於這樣的趨
勢我們只有三個選擇:減緩它、調適它、守護它。各位呀,包含我們的陳教授在過去的九十年的生涯生命中,這整個環境還不錯,但是我們為我們下一代準備的未來,三十年後可
以說是慘痛、痛苦而且非常危險可怕的!這就是極端氣候。所以,氣候變遷加速在發生當中,我們沒有解決啊!日子還是這樣子過,只認為罵罵政府就可以解決啦,沒有,只有醒
來一起行動才有機會。

 

這是日本醫師寫的書「90%的病自己會好」,人體內在有最偉大的醫生,有最偉大的藥材。為什麼沒事就去醫院,就去看醫生,都是自己造成的。楊定一寫的「真原醫—真正原
來的醫學」,就是飲食、運動、呼吸、思緒與情緒管理,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答案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南加大一位醫生寫的書「無病時代」。因為在目前這樣下去,
這健保費再五倍、再十倍也都破產,然後我們也都病懨懨的。因為醫藥經濟就是推動病人越多越好,賣藥越多越好,檢驗越多越好,手術開的越多越好,這叫做醫藥經濟。但是實
際上無病時代已經就要來臨了!過去的方向是錯的!必需要終結盲目醫療,無效保健,不要在病痛中過。因為答案就在這,醫療的貢獻也只有10%,環境20%,生活型態50%,
基因真正不能改變只有2%,18%可以透過你自己去影響它的表現,所以總共有88%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這是WHO公布的,每一個國家都承認,我們為什麼視而不見,各位是
主人啊。

 

剛剛講的健保,現在要講環保。我們都說要發電,不如省電快!用太陽能,這背後是什麼?就是工業,是不是?還好台灣是有救的,所以核四要公投。張忠謀先生出了一本書談怎
麼節能,做低碳的製造。他在五年之內一塊晶圓的用電量節省47%,所以省電30%是很容易,我自己也做到,他也做到,為什麼大家不做?不做你以為沒事啊?那就家破人亡。
你們不知道阿,我今天不是來恐嚇的,恐嚇也沒用!大家醒來!

 

它一定是經歷過出生、發展、興盛、衰敗、死亡的階段,沒有一個例外,二十五個朝代都是這樣,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總要
回家。怎麼辦?所以你一定要傳承,創造發展一個新文化,新文化要超越,但是要包含原來文化好的部分,那這個新的文化系統會更加豐富而多元,這是我們的任務。我們再不創
造一個新文化,我們的下一代有辦法嗎?我們要跟他一起創造新文化,這叫「代間學習」,兩代之間的學習,兩代共同來創造。這個責任大部分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急迫的任務
就是要創造一個新文化,是後資本主義時代新文化,後後現代的新文化。

 

甚麼是智慧生活

 

所以,就來到這個主題—「文化創造與智慧生活」。文化如何創造?文化是透過生活創造出來的,所以這是我熟習的而且我感興趣的,而且我努力想要的,運用科技產品來支持個
人有意識的實踐生命跟創造集體共識與價值,讓生態文明得以存續發展的生活型態與歷程。所以真正創造文化跟過這個生活的主體是誰?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大家都不知要怎麼做,所以要少數人先出來,先做給大家看,可以這樣做,範例出來了,你再不做,那是你自己的選擇。所以要創造新文化,怎麼樣用科技產品來支持。所以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我的定義是這樣:用科技產品來支持個人有意識的實踐生命跟創造集體共識跟價值。

 

Apple 變動了它的Vision

 

各位在座的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請舉手。不多!80%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你有用LINE即時通訊軟體的請舉手,你用微信的舉個手。LINE這個即時通訊軟體它就是最典型的應用,它結合了社交網際網路,結合了很多東西。只要用LINE在上面點點點,甚麼事情就及時告訴你,我在哪裡、我在做甚麼、我的感受是甚麼、這就是生命的歷程啊,是不是?
這就是每天過日子的歷程啊!如果你每天是有意識地在過日子,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你每天是老闆說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沒甚麼好想的。生命的歷程是你創造出來的,所以
文化創造了智慧生活。跟各位報告一下,在2011年,STEVEN JOBS(史蒂芬.賈伯斯)要死的那一年,他把APPLE的願景改變了!他在1976年成立的時候,他的願景是
把APPLE放到每一個人的桌上;現在他則是要透過製造幫助人類進化的工具來為世界做出貢獻。這是我自己的體會,中國四大發明在十四世紀傳入西方後,經過了六百年,它現在
還給我們四大發明: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這些東西來支撐我們怎麼樣來有意識的過一種智慧生活,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創造我們共同擁有新的的操作
系統。

 

各位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華文化這個生命為什麼能存續到今天?他的本源是甚麼?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跟各位切磋:對人性透過道德實踐以達至善的這個累世的探索,還有對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太平世的苦苦追求。沒有實現,但是寫在我們讀的四書裡面。怎麼做?就是大學,透過明明德、親民、然後止於至善,累世探索。有沒有人真正做到?各位
去看一下廿五個朝代的史記,有沒有人真正做到。這裡面因為左邊是內聖,右邊外王,所以左邊是學問,右邊是實踐,不容易。所以左邊是哲學家,右邊是國王,所以哲學家跟國
王在一個人身上出現,歷史上不容易見到。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我們所謂對止於至善的累世探索,這是我們對太平世仍然苦苦的追求。

 

生活(體驗)產業的興起與科技產業的沒落

 

我自己有一個新的認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裝置的是不同等級的操作系統,現在我們腦袋裡面裝的這個操作系統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可能有些是不太對,所以我
們好像也不是過得很快樂,不管在哪一個層次,實際上人類知識發展到今天很多都已經出現了,實際上這些是可以重新建構,然後重新download,重新裝設。所以,連結到我們
現在的產業,現在各位知道最夯、股票最貴的是什麼?科技產業是沒落了,因為智慧型手機大概再兩三年就飽和了。所以呢,這些科技產業,股價從這麼高變成這麼。現在好的是
這個,王品、誠品、晶華,吃喝玩樂,比較精緻的吃喝玩樂,文化如果是這個的話,這個文化是無法存續的,這是部份的生活形態是OK的。所以生活體驗產業的興起跟科技產業的
沒落是我們現在的現實。

 

人類文明,產業演化的必然與未來—智慧生活產業

 

這邊就是告訴各位,實際上我們這個從農牧業、製造業到現在的通路與服務業,這個後面有另外兩個層級,就是我說的智慧生活產業。全世界都在看都再找,這個地方就是文化創
造產業,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喔,是文化創造產業,透過智慧生活創造新的文化的這樣一個產業。我的立論就是要建議超越並包含農工服務業的智慧生活產業,所以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也因為台灣有累世的追求,苦苦追尋,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文化的土壤去做這個事。各位去看看資通訊產業是怎麼樣在這邊產生作用,複製知識,iPad還不錯;實踐知識,
iPhone來傳遞即時通訊並記錄生活點滴還不錯,我今天來這邊演講,如果沒有筆記型電腦,大概也沒辦法做出這些東西。這是建立在ICT上的智慧生活產業,它的工具就是這些,
它創造各類知識活動,包含創造知識、傳播知識、複製知識、實踐知識。真正的焦點就是要發展創造一個Sustainable的生活型態,讓這個文明,讓這個生態能夠持續下去。

 

Life Solutions(智慧生活對策)

 

一個最悲觀的論述是,我們現在不做任何改變,2018年整個人類必須要用戰爭的方式去回應環境的挑戰。2018剩幾年?剩五年。希望我是杞人憂天,但是,要有準備吧!好!所以用iPad上課、用iPad學習、用微電影來傳染感性。所以要結合Hardware、Software和Lifeware的Life Solutions要出現,這就是給每一個人可以去過智慧生活的一個
工具跟對策。需要大家一起來,大家就是主角!所以你看,從這個個人、從家庭、從組織或者社區,都要有對策。人類發展知識已經可以支撐這個,現在就是要看有沒有人要做。
我剛剛那個影片就是從YouTube上來的,都已經在那裡啦,我們有沒有按鍵去搜尋、整合、然後呈現。自己怎麼修身也都有啦!怎麼做?從資訊硬體產業、從軟體產業、數位內
容到最後教育事業或是娛樂產業或是這個大概的一個概念。所以呢,要建造一個全新的四級跟五級產業,可以來吸納現在過剩的勞動力,一二三級是過剩的,生產力是過剩的,
所以答案我個人認為是在這裡,我也希望跳出來,社會能夠來挑戰。

 

三三三

 

所以我想像智慧生活產業是什麼樣子?三全照護,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怎麼樣過三全的健康生活?怎麼樣做一個永續節能的公司?怎麼樣讓大家創造群智?透過群體的
智慧,群智樂活;怎麼樣做一個有智慧的爸爸、有智慧的媽媽?怎麼樣做一個酷夫、酷妻?這種都要學啦!要有知識,然後要去實踐。所以這是台灣能夠翻身的第六次機會,其
他社會做不起來,只有台灣有機會,因為我們有苦苦追求跟累世探索的內在,其它社會沒有這種東西,沒有這種文化的比喻。所以智慧生活跟後現代、現代性文化衝撞,這是台
灣進一步發展唯一的機會,全球目前也只有台灣能抓住這個機會,所以台灣要快速地進行整合跟創新。

 

要創造一個文化誘因,要創造一個新的操作系統,然後要理解現在隨手可得的這些科技,我用Line當作代表,其代表什麼意義,然後去激發我們內在良善的一面,然後過一種有
意識跟永續的生活。個人目前是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所以認定這個新社會必然誕生。我們如果模模糊糊地這樣過,那一定是很淒慘。我們如果有意識地去掌握跟創造並跟著它
去演化,我們能夠掌握它的方向,我們融入其中,所以新社會必然誕生。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新生命即將誕生;新生命如不誕生,我們就是永遠的憂鬱國度。

 

整合學的興起在台灣

 

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跟一些學術界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圓智文化創造學會。某種程度我們是要起義,起什麼義?革現在這個文化的命。但是現在不叫革命了,現在是叫演化,主要
是整個社會要進行各種整合跟創新。我相信在社會的角落有很多有智慧、有愛心而且有理想的士,如果在座的團體個人有興趣,歡迎你來參加台灣社會整合創新行動聯盟!這個
是要從建構新的操作系統開始,要從少數人逐步變成一種文化,小眾文化最後變成大眾文化,然後一定要跟產業結合,不然依然太微弱。這個是一位日本的醫生,腦內革命,
七十一歲了,確所以看起來是28 歲的年齡,因為這樣我也想要成立一個漾齡社,背後的宗旨叫 "醒健康" "悟生命"。只有醒來並且開始行動,一切就不一樣了!一切就改變了!
謝謝各位!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

諮詢委員名冊

 

 

職稱

姓   名

重要職務

備註

1

信託

監察人

林哲煒

百略醫學科技產品專員

 

2

諮詢委員

會召集人

林金源

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

 

3

諮詢委員

曾元登

雙和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

百略醫學科技醫療顧問

 

4

諮詢委員

賴永樹

百略醫學科技資深總務專員

 

5

諮詢委員

陳志祥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銘傳大學:財務金融系及研究所

 

6

諮詢委員

林侑融

醫師

 

7

諮詢委員

謝馥如

百略醫學科技 專案協理

 

 

         諮詢委員會成員共計7人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理技術學101學年度第1學期通識選修「名人講座」
課程大綱:本課程邀請國內大師級之企業家、專家、學者及名人提供學術、勵志與為人處世等廣泛訊息以為學生之參考,並藉由學生與大師的對話,提升學生對各種新知及實務界的了解,增廣人生視野。
主講人:林金源  林金源董事長_百略醫學科技   

演講題目:智慧生活產業及其可能的市場趨勢

上課日期:1221日(星期五)
上課時間:上午第34節(1030~1200

上課地點:本校綜合教學大樓1樓表演廳

上課人數:本校二技三~四年級、四技二~四年級學生及跨校選課學生143

 演講花絮

致理演講  DSC05134 DSC05138 DSC05145 DSC05149 DSC05148 DSC05153 DSC05162 DSC05167 DSC05168 DSC05171 DSC05176DSC05177 DSC05178 DSC05179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賀本研討會圓滿完成  

IMG_6964 IMG_6970 IMG_6985 IMG_7020 IMG_7024 IMG_7029     

 

 

 

 

 

 

 

 

 

2012年人類文明的下ㄧ個進程-後現代整合學研討會(ㄧ)

壹、    研討會主旨: 

現代的學術嚴重割裂,尤其人文、科技各自發展,互不相涉,科技在人類社會中發展過速,造成環境污染,能源缺乏,全球暖化。人文學者大半仍舊在鑽研象牙塔中的學問,眼看人類浩劫不遠,亟需有整合眼光及能力的人士,將此斷裂現象彌合,讓科技、人文及社會學者能共同合力提出解決現今世人所面臨困境的解決方案及思想上的指引。

   西方的民主制度及資本主義在上一世紀算有了燦爛的成果,但在本世紀初卻疲態百出,金融海嘯、貧富差距懸殊,失業率高、青年人大半感覺沒有希望,這西式的萬靈丹似乎不靈了,再加上歐債危機更是雪上加霜。幸好,不論東西方尚有少數人士非常清楚人類文明在許多方面皆亟需整合。在西方有一位先覺者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 ,他長期在推動整合學,也是超心理學的大師,他對個人的內在外在及集體(社會)的內在外在的諸多學問都有很深的涉獵,並提出極具有系統性及整合性的看法。另外在華人區對東方思想有整合能力(如:儒、釋、道、法各家間的整合等)者也不乏其人,只是相較分科專精的學者畢竟是少數而且散居各處。有鑑於此,不論對西方整合學(如:肯恩的著作)有想法的專家或對東方思想整合或東西方整合有興趣之學者都歡迎前來本研討會,相互交流,凝聚力量,盼望在〝整合學〞的旗幟下,促使社會上許多人能同心合力面對人類的危機,並進行個人生命及社會文化的轉化,共同建構理想的人類社會。

 

 

貳、        議程安排

時 間/日 期

9月1日(星期六)

08:30 ~ 09:00

報到、領取相關資料

09:00 ~ 09:20

開幕致詞(三樓翡翠廳)

林金源董事長(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

09:20~10:10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王立文主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主講人:樓宇偉博士(中華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

講題:肯恩.威爾伯的整合學及其在後現代文明發展的可能角色

10:10~10:30

Q & A

10:30~10:50

茶敘

10:50~11:40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王立文主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主講人:賴賢宗教授(台北大學中文系)

講題:儒釋道思想的融會與整合及其在後現代文化發展的可能角色

11:40~12:00

Q & A

12:00~13:00

午餐時間(一樓四季廳)

13:00~13:50

14:00 14:50

專題演講三

主持人:黃光國教授(台灣大學心理系)

主講人:王立文教授

講題:東西方整合系統的互通

主講人:林金源董事長(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

講題:東西方整合新論述及其在後現代文明發展的可能角色與意義

14:50~15:40

Q & A + 20 分鐘茶敘

15:40~16:10

專題演講四

主持人:王立文主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主講人:吳怡教授(美國加州整體學研究學院亞洲比較研究所)

講題:當代整體學---古今中外,萬法歸宗與當代前見

16:10~16:30

Q & A

16:30~17:30

綜合座談及閉幕式

主持人:林金源董事長(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

 

 

 

元智大學「後現代整合學研討會」報名表

n          會議日期:201291(星期六)

n          會議地點:桃園尊爵大飯店(桃園市莊敬路一段300號)

姓名

 

身分字號

 

服務單位

 

職稱

 

聯絡電話

 

Email

 

聯絡地址

 

是否用餐

大會提供午餐:是(Buffet全素),

報名方式

填妥報名表後,請於820日(一)前以傳真或email

方式將報名表回傳至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謝謝!

傳真電話:03-4638330Emailaldept@saturn.yzu.edu.tw

由於會場空間固定、可容納人數有限,請儘早報名以免向隅,謝謝您。

 

研討會訊息

n          主辦單位:元智大學、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圓智文化創造學會籌備處

n          贊助單位: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

n          活動地點:桃園尊爵大飯店(位置圖請見第4頁)

n          聯絡電話:03-4638800 ext. 24802488,馮明德主任、柳毓秀小姐

n          傳真電話:03-4638330

n          Emailaldept@saturn.yzu.edu.tw

n          活動詳細資料可至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網頁,

網址:http://140.138.39.66/201209meeting/ 下載

 

交通訊息

n          搭乘公車:9023線客運直達飯店。桃園乘車處為飯店對面之公車站牌;台北乘車處為捷運劍潭站二號出口,每隔10-20分鐘出車一班。

n          搭乘高鐵:大會提供高鐵往返飯店接駁,8:45發車,於桃園站一樓8號出口。(需求者請於報名表上事先約定)

n          自行開車:汽車須自行負擔停車費用,優惠新台幣100/全日

n          交通路線圖,請連結http://www.monarch-hotels.com.tw/visi.php

 

 

 

 

 

桃園尊爵飯店位置圖The Map

桃園市莊敬路一段300號,會場位於三樓翡翠廳

l          距離桃園國際機場15公里,車程約20分鐘。

l          距離高鐵(桃園青埔站),車程約15分鐘。

l          距離桃園市中心3公里,車程約5分鐘。

l          距離南崁交流道,車程約5分鐘。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賀本研討會圓滿完成

 2012-07-13 第二屆「全球化時代的王道文化、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研討會-1   

第二屆「全球化時代的王道文化、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議程   

一、舉辦時間:2012713(週五)

二、主辦單位: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

三、協辦單位: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四、贊助單位: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會

五、地  點:台灣大學第四會議室農化新館五樓

8:30-9:00

報到、領取資料

9:00-9:03

致歡迎辭:黃俊傑院長

9:03-9:13

開幕致:林金源董事長

9:13-9:43

主題演講:施振榮董事長

9:43-9:50

大合照

第一場

9:50-11:05

主持人:林惠玲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王立文:〈從真原醫的身心觀的模式看王道社會〉(評論人:孫長祥)

張志銘:〈建構綠色文明──王道在全球化社會中的實踐之道〉(評論人:周桂田)

11: 05-11:15

  

第二場

11:15-12:30

主持人:吳中書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潘朝陽:〈當代環境危機與中國古代儒家的環境思想〉(評論人:柳中明)

張崑將:〈《論語》作為企業經營的王道理念:以澀澤榮一與松下幸之助之考察為例〉
(評論人:廖欽彬)

12:30-14:00

午  餐

第三場

14:00-15:50

主持人:包宗和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大副校長

黃 勇:〈Propriety (li ): Why the Political Is also Personal

(評論人:朱雲漢)

葉俊榮:〈永續發展的制度抉擇與文明省思〉(評論人:陳東升)

黃光國:〈形塑「儒家人文主義」的學術傳統〉(評論人:伍振勳)

15:50-16:10

茶  敘

圓桌論壇

16:10-17:40

主持人:林建甫副院長

引言人:劉兆玄會長中華文化總會

與談人:朱雲鵬教授中央大學

黃清龍社長旺報

王佳煌教授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苑舉正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

17:40-17:50

閉幕謝詞林金源董事長

18:00

晚宴:鹿鳴宴

※每一場主持5分鐘、發表25分鐘、評論人一篇10-12分鐘、圓桌論壇與談每人20分鐘)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信託契約 

立信託契約人唯和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委託人)與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受託人),茲為設立「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事宜,雙方合意訂立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信託契約(以下簡稱本契約)。

 

第一條:(名稱)

本公益信託名稱為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

 

第二條:(信託目的)

本公益信託以協助政府推廣科際整合、科文融合有關的教育(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機構教育、社會教育等),以促進台灣社會的創新及永續發展為主要目的與宗旨。

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捐助或贊助下列公益事項:

一、  捐助或贊助有關前項教育的理論方法、研究發展與學術實踐與推廣相關論文獎助學金。

二、   與前項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健康、低碳生活教育課程的研究、發展與推廣。

三、   行為經濟學及金融有關的研究、教學與推廣。

四、   有關環保、自然生態、科文融合之公益性教育相關活動。

五、   有益兒童、青少年、成人、家庭、學校社區及企業等進行節能減碳或健康促進之各類社團與相關教育活動。

六、   有關全球化、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相關教育之推廣,以培育優秀人才。

七、   結合政府力量與民間資源,捐助或贊助青少年及弱勢族群生涯規劃、職業技能輔導之活動。

八、    其他文教活動推廣及學校捐助。

九、    其他符合本公益信託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教育事務。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論文獎學金審核會議紀錄

 一、時間:20121 9 12

二、地點: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會議室

三、參加人員:黃俊傑教授(主席)、林建甫教授、周繼祥所長、李碧涵教授、周桂田教授

四、會議內容: 

  1. 論文審查結果

編號

姓名

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決議

金額

1

陳群佩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從生命歷程觀點探討非典型就業者職涯轉銜與發展的意涵:以派遣人員為例

通過

三萬元

2

凌主悅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邁向永續?低碳社會、核能與治理創新

通過

三萬元

3

熊彥翔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全球化下的跨國勞動:兩岸交流對台籍移工勞工保險之影響

通過

三萬元

4

盧怡如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全球化下的區域觀光發展研究從文化創意產業角度探討台北與上海雙城形象

通過

三萬元

5

陳薪智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健保IC卡註記涉及的科技、社會風險─HIV疾病管制政策的創新思考

通過

三萬元

6

王思閔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台灣非典型勞動政策之決策過程與法制研究

通過

三萬元

7

徐健銘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結構性風險與塑化危機食品安全、政策與創新

通過

三萬元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發展論壇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系列》第一場研討會

一、緣起與目的

1970年代,在教育部的政策輔導下,國內公私立文武學校共成立六所「三民主義研究所」,被賦予教學研究當時黨國意識形態三民主義的時代任務,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也適時在1974年成立,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培育出一批當時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但是隨著臺灣的民主化,以及國內外客觀環境的變遷,黨國意識形態已失去指導國家發展的正當性,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率先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仍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及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等層面,養成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

但是上述的分組教學,難免與既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系所有所重疊,多年來本所同仁雖試圖從科際整合及區域研究的角度,與上述系所有所區隔,但是效果未臻理想。近年來,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從所名「國家發展」,也就是從「國家發展」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學門,重新思考該所定位與定性。國家發展與1940年代所興起的「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有無區別?或在既有的「發展研究」上如何增加「國家」這個新元素?它的教學與研究內容應該是什麼?

經過多年的思索,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自2010年暑期開始進行整併,並與臺大高等人文社會學院合作,使該所在既有的社會科學研究上加入人文研究的方法論,成為國內第一個兼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研究單位。在研究教學取向上,該所設定「國家」為主要的分析單位,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去思考影響國家發展的內外因素,希望培養學生能夠具有觀照全球化、國際化或區域議題的宏觀視野,又能將這些視野落實在當代臺灣、中國大陸及因而衍生的兩岸關係上的獨立研究能力,進而成為國家發展的領導人才。因此,在碩士班設有當代臺灣、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發展三組,在博士班則再增加文化與文明組。

基於上述的教學研究理念,以及為了豐富所內的學術活動,整併後的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別設置「國家發展論壇」,推出《當代臺灣系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系列》、《全球化與發展系列》、《文化與文明系列》等四個系列,選擇目前眾所關切的重大議題,邀請各方學者專家定期舉辦座談,一方面發揮知識份子關心國是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透過專業能力,分析問題的本質,並提出因應的對策與建言。

首次的《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系列》,我們將以2012總統大選後對兩岸關係的走向與未來發展作為主要的討論議題,擬定如下的討論題綱,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希望能夠集思廣益,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謀求良策。

二、討論題綱

(一)2012總統大選兩岸主要議題及對選舉結果的影響。

(二)總統大選後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

(三)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可能性與主要議題。

(四)對新一屆政府大陸政策的建議。

 

三、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四、會議時間:民國 101118日(星期三)

五、會議地點: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00會議室

六、會議議程:

時間:101年 1 月 18 日(星期三)

08:40~09:00

                報      到

09:00~09:45

開  幕  式

主 持 人:周繼祥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主題演講:包宗和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副校長

09:45~10:00

茶   敘

10:00~12:30

圓桌論壇

主持人:栗國成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

吳釗燮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 輝 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教授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所教授

陳明通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12:30

餐   敘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發展論壇

《文化與文明系列》第一場研討會

一、緣起與目的

1970年代,在教育部的政策輔導下,國內公私立文武學校共成立六所「三民主義研究所」,被賦予教學研究當時黨國意識形態三民主義的時代任務,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也適時在1974年成立,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培育出一批當時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但是隨著臺灣的民主化,以及國內外客觀環境的變遷,黨國意識形態已失去指導國家發展的正當性,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率先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仍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及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等層面,養成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

但是上述的分組教學,難免與既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系所有所重疊,多年來本所同仁雖試圖從科際整合及區域研究的角度,與上述系所有所區隔,但是效果未臻理想。近年來,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從所名「國家發展」,也就是從「國家發展」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學門,重新思考該所定位與定性。國家發展與1940年代所興起的「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有無區別?或在既有的「發展研究」上如何增加「國家」這個新元素?它的教學與研究內容應該是什麼?

經過多年的思索,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自2010年暑期開始進行整併,並與臺大高等人文社會學院合作,使該所在既有的社會科學研究上加入人文研究的方法論,成為國內第一個兼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研究單位。在研究教學取向上,該所設定「國家」為主要的分析單位,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去思考影響國家發展的內外因素,希望培養學生能夠具有觀照全球化、國際化或區域議題的宏觀視野,又能將這些視野落實在當代臺灣、中國大陸及因而衍生的兩岸關係上的獨立研究能力,進而成為國家發展的領導人才。因此,在碩士班設有當代臺灣、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發展三組,在博士班則再增加文化與文明組。

基於上述的教學研究理念,以及為了豐富所內的學術活動,整併後的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別設置「國家發展論壇」,推出《當代臺灣系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系列》、《全球化與發展系列》、《文化與文明系列》等四個系列,選擇目前眾所關切的重大議題,邀請各方學者專家定期舉辦座談,一方面發揮知識份子關心國是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透過專業能力,分析問題的本質,並提出因應的對策與建言。

首次的《文化與文明系列》,我們主要從方法論立場出發,思考21世紀全球化時代東亞文化交流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擬定如下的討論題綱,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希望能夠集思廣益,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謀求良策。

二、討論題綱

(一)什麼是「東亞」?為什麼研究「東亞」?

(二)21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東亞」研究有何新視野?

(三)東亞文化傳統有何特徵?東亞從「傳統」到「現代」轉型面臨何種挑戰?

三、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四、會議時間:20111223日(星期五)9:00-12:30

五、會議地點: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7F第一會議室

六、會議議程

20111223日(星期五)

08:40~09:00

  

09:00~09:45

人:陳明通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主題演講:《東亞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方法論問題》

人:黃俊傑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09:45~10:00

茶  敘

10:00~12:20

圓桌論壇

人:朱雲漢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人:

石之瑜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周桂田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12:30

餐敘

百略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